尽管有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但现实中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游戏中的防沉迷系统存在不少漏洞,许多视频、直播等网络平台的防沉迷系统(青少年模式)需手动设置,更容易被规避。
商家逐利、平台监管不力是防沉迷系统易被绕开的主要原因。例如,许多游戏实名认证环节仅需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导致他人信息可被轻易使用来绕过防沉迷系统。人脸识别和家长守护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实名认证效果,但仍有破解方式存在。此外,电商平台售卖游戏账号,甚至提供已完成实名认证的“无限制账号”。
尽管如此,白皮书显示,超过半数受访者认为防沉迷系统较过去更为严格、智能,并切实有效地制约游戏时间和游戏消费。但仍有多种方式可以绕过防沉迷系统,如不同平台间的游戏时间没有累计计算。
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并要求游戏企业接入防沉迷系统。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程平源建议,各平台应建立信息共享、同步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家长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中也至关重要。
此外,白皮书强调家长对游戏内容的了解有助于与未成年人沟通交流,而一些需要家长主动监测的功能则不太被注重。因此,家长应了解网络知识,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
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家长应通过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专家呼吁,家长和学校应引导孩子拥有广泛兴趣爱好和丰富的课余生活,学会如何安排时间。
(图片:一个家长正在与孩子一起使用防沉迷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