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文站在甘肃会宁二中报告厅演讲台前,他望着台下一张张青涩的脸,不禁回想起16年前的秋天,那是“联想进取班”开班仪式的日子,他当时坐在台下。未曾想到,如今他会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回到母校,在新一级的开班仪式上做分享。
石应桥,一位教师,2010年从贵州都匀二中“联想进取班”出发,后回到都匀二中“联想进取班”任教。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看似回归原点,但石应桥说,这是他的梦想,他想帮助更多像他一样家境困难的孩子走出大山。
孙志文和石应桥来自不同地域,经历不同人生,却有同样的身份标签——“联想进取班”学生。自2004年以来的20年间,已有3215名毕业生,从“联想进取班”走入大学,走向各行各业。他们背后的3000多个家庭,从拮据到小康,是乡村振兴美丽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块拼图。“联想进取班”20年的薪火相传,见证了用教育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的现实图景。
在甘肃会宁,像孙志文家这样的家庭并不少见,会宁虽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但重视教育,以西北高考状元县闻名。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城很缺水,但祖国的花朵一直被用心浇灌着。在会宁二中周边,依山而建的民房里住满了陪读家长,尤其是高三学生的家长,大多来自较远的乡镇。
记者在其中一间民房里见到了“联想进取班”高三学生马宁宁和她的母亲。房间二三十平米,只放着两张简易木板床,中间竖着一只铁皮炉子,烟囱通过窗子伸到屋外,冬天取暖和做饭都靠它。马宁宁说,她从小就想成为老师,目标是北京师范大学,希望毕业后回到会宁或在家附近的城市工作,方便照顾家里。
“我喜欢北京大学,”马宁宁的同学贾美乐虽为理科生,却偏爱有历史厚重感的地方,向往“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她说,受同学参加联想“梦想行”活动的启发,对浙江大学也很向往。
孙志文感慨于学弟学妹们明确的未来目标,回想自己高中时对大学毫无了解,也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与孙志文相距上千公里的贵州都匀,孩子们同样有着远大的梦想。
“我想报考西南大学,未来从事与地质类相关的工作。”都匀二中高三“联想进取班”的杨春丽说,家乡遍布喀斯特地貌,极端天气会引发泥石流灾情。因此,她希望能在地质勘测方面学有所成,为家乡减少损失。
“我喜欢医药研发行业。”文涛说,医院里那些亲人生离死别的场景时刻触动着他,所以,中国药科大学成了他的奋斗目标。
解决梦想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正是联想控股设立“联想进取班”的初衷。时间回溯到2004年,联想控股成立20周年之际,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发起设立“联想进取班”,帮助有志向、肯努力但家境不好的学生用知识改变命运。20年过去,联想控股在甘肃会宁二中、贵州都匀二中、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均成立了“联想进取班”。对联想控股来说,这是最长期的“投资”之一。其提供的不仅仅是物质帮助,还包括心理及职业规划讲座、前沿领域拓展课程,以及拓宽视野的“进取班梦想行”等。
2006年,15岁的水族少年涂杨庭溱,跟随“联想进取班”的“梦想行”第一次走出贵州都匀的大山来到北京,第一次实地感受长城的壮观。那时,她暗下决心:“我们必须翻过大山,只有走出大山才能面向世界,只有走出大山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会宁二中的老师表示:“带孩子们走出去,为他们打开一扇看外面的世界窗,比我们老师课堂上说一万句都更有效。”20年,50个班级、3215名学子,99.8%的本科率,“985”“211”录取率59%,43人考入清北。这些成绩证明了20年前的梦想大多已变成现实。
石应桥曾是“联想进取班”学生,2014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都匀二中任教,成为首位回到母校任教的“联想进取班”学生。如今,他也成为了一束照亮更多人的“微光”。
黄嘉仪2023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也回到母校会宁二中任教。她说,虽然还不是一位成熟的教师,但给学校带来了很多新鲜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与黄嘉仪一个办公室的老师说:“比如,在对待学生早恋问题时,她不会像我们以前一样‘兴师动众’地叫双方家长,而会跟学生们谈心,告诉他们恋爱是美好的情愫,但不该在错误的时间点去尝试,将美好的故事变糟。”
石应桥也喜欢以进取班师兄的身份自居,他会跟学生们聊他组织的“誓师大会”,谈大学期间到各地游学的轶事,分享同窗们考上大学、走上工作岗位的心得体会,并鼓励大家一定要发奋学习。
如今,石应桥终于成为了自己心目中的“微光”。20年间,“联想进取班”撒下无数火种,他们走进千行百业,在各自的领域散发“微光”。他们曾被照亮过,也在努力照亮别人。
甘肃白银市副市长李敏娜提到:“20年前的今天,‘联想进取班’在会宁二中生根发芽,开启了企业投身教育扶贫事业的崭新征程,20年后的今天,‘校企融合、扶困扶智’的育人模式,为会宁教育高质量发展和老区全面振兴注入了不竭动力。”
联想控股董事长宁旻说,看着一届届“联想进取班”的孩子回到课堂、进入大学、步入社会、建设祖国,倍感欣慰,这也是联想一直坚持把这一项目做下去的动力所在。宁旻表示,20年前“联想进取班”的设立,只是为了帮助贫困学子实现自己的梦想,而3000多个梦想成真的故事,则成为“中国减贫故事”的一个缩影。
文 | 张海鑫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