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关部门不懈努力下,吴亦凡与都美竹的纷争终于尘埃落定。从结果来看,吴亦凡无疑是彻底败下阵来。尽管通报中的吴亦凡依旧顶着“加拿大活佛”、“加拿大电鳗”的名头,但事件成为公众瞩目的丑闻后,他的个人形象严重受损,商业价值大跌,代言丢失,影视作品被雪藏。即使无人添油加醋,吴亦凡本人确实需为男女关系方面的“freestyle”行为负责。
然而,都美竹也并非赢家。这位19岁的女孩,希望通过吴亦凡上位,虽因此走红,但这种成名方式显然不被社会所容。余生,她的名字和形象恐难再公之于众,否则将引发更多人效仿。
至于那个初中学历的骗子,他的出现虽出乎预料,但最终也未能得逞,反而先一步踏入牢狱。
在我看来,吴亦凡事件的胜利属于那位为都美竹炮轰吴亦凡出谋划策的31岁写手,或更准确地说是属于这一类的“地摊文学”。吴亦凡事件实质上就是“地摊文学”的水平,而事件的结果就是“地摊文学”的胜利。
最近,我阅读了斯坦福大学教授华莱士·斯泰格那的《斯坦福大学写作课》,深感其观点对吴亦凡事件有深刻的启示。我想结合他的观点,谈谈这起事件,并汲取背后的教训。
为何说吴亦凡事件的本质是“地摊文学”?吴亦凡为何输?都美竹为何迅速成为“网红”?这都与那位中间的骗子关系不大,主要是那位帮都美竹策划、操刀的人,他确实写了几篇“好文章”,精准打击了吴亦凡,并且让许多人都能裹挟其中。
因为,他很清楚“读者”喜欢看什么——“地摊文学”,不喜欢看什么——“严肃文学”。过去,这两个词是雅俗的分水岭,甚至是能否过审的标准:地摊文学四个字,也就决定了它的生存空间只能是犄角旮旯里。
华莱士·斯泰格那告诫创作者,不要用“地摊文学”的主题作为“卖点”,应该思考的是什么才是读者真正需要的东西,是能产生启发的东西,这也是他写作课非常重要的观点。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他的话不起作用,“地摊文学”借由互联网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甚至大行其道。
“地摊文学”有几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每个主题都是非常“吸引人”的,我就以吴亦凡事件为例,举例说明:
-
权力脚本。人类社会是关系社会,有关系就有等级,有等级就有权力划分,有权力就有对权力的态度:人们崇尚权力,也畏惧权力,自然也会产生权力的抗争。在吴亦凡和都美竹的“地摊文学”里,吴亦凡作为男性,都美竹作为女性,吴亦凡是大明星,都美竹是小人物,只要往这个方向叙述,无论事情真相如何,吴亦凡都会落入下风,都美竹也就很容易成为人畜无害的“受害者”。
-
情欲脚本。无论是西方社会还是东方社会,这都是永恒的主题。特别是在东方社会,由于长期存在性压抑,反而更需要寻找出口进行释放,因此谈论别人的性,并且从“道德高度”予以“批判”的需求长期存在。在吴亦凡和都美竹的“地摊文学”里,性脚本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针对“尺寸”、“床上话”的部分,让吴亦凡事件成功“出圈”,也是将其个人形象摧毁的“最后一根稻草”。
-
阴谋脚本。安全感的高度匮乏,让人处处防范,也处处生疑。只要心中有了疑惑,那么看什么都可能是一场阴谋。在“地摊文学”中,一些看似平常的场景,经过写手的描写,立马变成一场有着不可告人目的的骗局,也是“引人入胜”的亮点。
-
金钱脚本。读者大部分都是工薪阶层,无法想象有钱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对待有钱人的态度也很复杂:一方面,渴望自己也有钱,也能享受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对于有钱人的生活又是羡慕嫉妒恨。“地摊文学”便热衷于满足这种心理需求,窥探并痛斥“纸醉金迷”。
-
家庭关系脚本。窥探他人的家庭关系,是八卦的永恒主题。“地摊文学”最喜欢讲家长里短,其中母子关系,婆媳关系尤甚。在吴亦凡和都美竹的故事脚本已经足够,但是这位写手还是没有忘记补上脚本,让吴亦凡的母亲卷到此事中。
吴亦凡和都美竹的事情听起来很复杂,但是用正规写作分析路径来“解剖”,其实就是一个“地摊文学”的大杂烩。如果放在20年前,这样的作品真的只能在地摊和小报上读到,是没有机会登上大雅之堂的。所谓“时势造英雄”,在“人人可发声”的互联网时代,这些“地摊文学”的创作者终于有了随便怎么写、随便哪里都能发的契机。
“地摊文学”会把你培养成他们的“捍卫者”。华莱士·斯泰格那强调,之所以“地摊文学”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并不是他们所写的内容别人不爱看,而是如果不加节制的话,他们比严肃文学读者要多得多。然而,“地摊文学”有一个明显的缺点:没有办法陶冶情操,更没有办法引领人的成长,反而可能会败坏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这一点是万万不可纵容的。因此,在很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不被上位者待见,只能呆在边缘位置。
然而,现在“地摊文学”迎来了他们的“春天”,在网络上,他们不仅不再被人痛斥,反而赢得了更多的拥护者。吴亦凡事件的真相揭晓后,都美竹及其团队炒作“实锤”,但是都美竹依然有许多拥护者。这是因为每个“地摊文学”的通用脚本,其实都是每个人习惯的故事脚本。人类用这个习惯的故事脚本来解释外部世界。这个脚本是根深蒂固的,不会轻易改变。无论事情的真相是什么样,他们都可以用这个脚本去解释。
吴亦凡事件背后的“地摊文学”兴盛,不仅揭示了认知壁垒和认知失调的普遍现象,也暴露了潜意识在其中的作用。这种文化窘境,恐怕不仅仅局限于吴亦凡,而是广大网友都可能面临的一种文化窘境,因为“地摊文学”很好地唤起了我们潜意识深处的某些不为人知的东西。从弗洛伊德时代开始,我们知道,人类都有自己的潜意识,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其实非常少,绝大部分是不能被意识觉察的潜意识,然而我们日常的行为,思想,情绪,其实又是受到潜意识的掌控。
事实上,吴亦凡的遭遇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冤案——汪康夫。现年79岁的汪康夫,被冤枉是“qj犯”,并且是针对“未成年女孩”。1966年,江西省莲花县琴水小学,24岁的小学教师汪康夫被判有期徒刑10年。当年,全班12名女同学都被两名教师叫去做了秘密谈话,让她们写出汪康夫对她们做了什么。在报告里,贺恩莲甚至记录了对话:比如,汪说:“叫什么,有痛吗?”其他内容主要是汪康夫以找学生“谈话”、帮学生“治病”、教学生“游泳”为名,使用各种流氓手段,qj12名女生。像极了“地摊文学”!后经复查,莲花县人民法院一审判定:汪康夫qj两名女生,猥亵10名。
汪康夫不认罪。他在二审宣判笔录上写下:“我没有qj女同学。”多年来,汪康夫被释放,几十年来,一直在伸冤的路上。一直到2016年,在那些女学生集体表示其实是弄错了,取证有问题的情况下,加上媒体、律师的多方助力下,事情才有所转机。但是,直到今年,依然还是没有翻案。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不要以为吴亦凡是大明星,所以因此落难是一件与你无关的事情,一个普通人也是会被“地摊文学”毁掉的。
面对“地摊文学”的泛滥,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提出几点建议:
- 鼓励更多人去读严肃的作品。
- 鼓励更多人学习批判性思维。
- 创作是需要学习的,不是谁都能写的。
- 要尽快推出“吴亦凡法案”或规范网络创作法案,对于这种胡编乱造、添油加醋、以获取流量为目的的“地摊文学”要予以有效打击,不能就此结束。
吴亦凡的演艺生命可能就此结束,在某种程度上他是这种“地摊文学”泛化的牺牲品。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尽快结束“地摊文学”大行其道的岁月,让真相和真实的世界重新回归。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